*.*.44.201
药智数据企业版
量身打造,体验升级
立即前往
VIP免费试用申请
登录 注册
反馈纠错 帮助中心 打印
备案号 鄂备200801121
药品通用名称 吸附破伤风疫苗
药品批准文号/注册证书/原料药登记号 暂无权限
生产企业 暂无权限
备案内容 暂无权限
备案机关 湖北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备案日期 2008-11-14
备注 已备案
数据更新时间:2025-09-25

吸附破伤风疫苗备案及生产企业信息

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吸附破伤风疫苗(批号:国药准字S10820054); 已于2008-11-14进行备案
吸附破伤风疫苗
其他厂家
国药准宇S20237005
批准日期:2025-08-13
国药准字S20233103
批准日期:2024-05-06
国药准字S10820055
批准日期:2023-12-07
国药准字S10820029
批准日期:2019-02-13
国药准字S10820273
批准日期:2010-11-03
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
其他产品
国药准字S20053005
批准日期:2011-08-26
申请内容: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注册标准颁布件及补充颁布件,说明书的修订内容如下:1、【成份和性状】项增加毒株名称,修订为“本品系用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SA14-14-2减毒株接种原代地鼠肾细胞”。2、【规格】项“稀释液每支1ml”修订为“稀释剂为灭菌PBS,每支1ml。”3、【免疫程序和剂量】 项“(1)按标示量(0.5ml)加入所附乙脑稀释液(灭菌PBS)”修订为“(1)按标示量加入0.5ml疫苗稀释剂”。4、【包装】项原说明书为“疫苗为管制注射剂瓶、丁基胶塞和铝塑组合盖包装,稀释剂为安瓿包装。疫苗每盒1瓶,附乙脑稀释液1支。”修订为“疫苗为西林瓶包装,稀释剂为安瓿包装。疫苗每盒1瓶,附乙脑稀释液1支。”5、【执行标准】项修订为“WS4-(ZB-044)-2010”。其他各项均没有变化。包装标签的小盒修订内容如下:1、【成份和性状】项增加毒株名称,修订为“本品系用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SA14-14-2减毒株接种原代地鼠肾细胞”。2、【规格】项“稀释液每支1ml”修订为“稀释剂为灭菌PBS,每支1ml。”其他各项均没有变化。本局对该备案申请无异议,企业应对该申报资料负责。
国药准字S20053039
批准日期:2011-05-10
同意将本品包装规格由1瓶/盒变更为5瓶/盒,其他内容不变。并请对说明书、包装标签做相应修改。企业应对申报资料负责。
国药准字S10980012
批准日期:2011-04-29
申请内容;说明书和包装标签的部分内容按2010年版《中国药典》三部规定作了规范和修订。说明书修订的内容:1、根据2010年版《中国药典》三部的有关要求,增加警示语“因原料来自人血,虽然对原料血浆进行了相关病原体的筛查,并在生产工艺中加入了去除和灭活病毒的措施,但理论上仍存在传播某些已知和未知病原体的潜在风险,临床使用时应权衡利弊”。2、【成分】和【性状】、【规格】、【贮藏】项根据2010年版《中国药典》三部《冻干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规范写法。3、【执行标准】由2005版《中国药典》(三部)改为2010年版《中国药典》(三部)。包装标签修订的内容:1、制品瓶签【规格】项根据2010年版《中国药典》三部规范写法。2、包装小盒和中盒标签,【成分】和【性状】、【规格】、【贮藏】项根据2010年版《中国药典》(三部),规范写法。3、包装外箱标签,【规格】、【贮藏】项根据2010年版《中国药典》三部,规范写法。本局对该备案申请无异议,企业应对该申报资料负责。
国药准字S20070027
批准日期:2011-04-29
申请内容:说明书修订的内容:1、根据2010年版《中国药典》三部的有关要求,增加警示语“因原料来自人血,虽然对原料血浆进行了相关病原体的筛查,并在生产工艺中加入了去除和灭活病毒的措施,但理论上仍存在传播某些已知和未知病原体的潜在风险,临床使用时应权衡利弊”。2、【成分】和【性状】项根据2010年版《中国药典》三部,规范写法。3、【规格】项根据2010年版《中国药典》三部和注册批件内容,规范写法。4、【执行标准】为2010年版《中国药典》三部和YBS00372007。包装标签修订的内容:1、瓶签【规格】项根据2010年版《中国药典》三部,规范写法。2、包装小盒和中盒标签,【成分】和【性状】、【规格】项根据2010年版《中国药典》三部,规范写法。3、包装外箱标签,【规格】项根据2010年版《中国药典》三部,规范写法。本局对该备案申请无异议,企业应对该申报资料负责。
国药准字S19993022
批准日期:2011-03-28
申请内容:说明书修订的内容:1、根据2010年版《中国药典》(三部)的有关要求,增加警示语“因原料来自人血,虽然对原料血浆进行了相关病原体的筛查,并在生产工艺中加入了去除和灭活病毒的措施,但理论上仍存在传播某些已知和未知病原体的潜在风险,临床使用时应权衡利弊”。2、【成分】和【性状】项根据2010年版《中国药典》(三部),规范写法。3、【执行标准】由2005版《中国药典》(三部)改为2010年版《中国药典》(三部)。包装标签修订的内容:包装小盒和中盒标签,【成分】和【性状】项根据2010年版《中国药典》(三部),规范写法。本局对该备案申请无异议,企业应对该申报资料负责。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