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201
药智数据企业版
量身打造,体验升级
立即前往
VIP免费试用申请
登录 注册
反馈纠错 帮助中心 打印
药物大类 妇产科合理用药
药物小类 妇产科感染用药
药物名称 酮康唑
英文名 Ketoconazole
适应症 用于全身性真菌感染,局部治疗无效或不宜局部治疗的皮肤、毛发和指(趾)甲的真菌和(或)酵母菌感染,慢性及复发性阴道念珠菌病等,还可用于胃肠道酵母菌感染。
用法用量 成人,口服给药,常用量为每日200-400mg,顿服或分2次服。阴道念珠菌病:一次400mg,一日1次。但此药损害肝脏,现已少用。 
药理学 作用机制同克霉唑。对皮肤癣菌(如发癣聚属、表皮癣菌属、小孢子菌属)、酵母菌(念珠菌属、马拉色菌属、球拟酵母菌属和隐球菌属)、双相真菌和部分真菌具有抑菌和杀菌活性。除虫媒属外,对曲霉菌、申克孢子丝菌、某些暗色孢科真菌、毛霉菌较不敏感。 
药动学 在胃酸内溶解吸收,胃酸减少时可使吸收减少,进餐后服用可使吸收增加。单次口服本品200mg400mg后,Cmax分别为(3.6±1.65mg/L和(6.5±1.44mg/LTmax1-4小时。药物吸收后全身广泛分布,可分布至炎症的关节液、胆汁、唾液、肌腱、皮肤软组织等。很少渗入脑脊液,不适用于真菌性脑膜炎。蛋白结合率为80%以上,药物在体内部分经肝脏代谢为数种无活性的代谢产物。本品主要由胆汁排泄,由肾排泄量仅占给药量的13%,其中有2%-4%以药物原形自尿中排出。消除半衰期为6.5-9小时,肾功能减退者应用本品时对血药浓度无影响。 
相互作用 1.与利托那韦合用,可提高本药的生物利用度,故两者合用时,本药剂量应酌减。2.与特非那定、阿司咪唑、咪唑斯汀、西沙比利、多非利特、奎尼丁、匹莫齐特合用,因本药可抑制由细胞色素P450介导的这些药物的代谢,使其血药浓度增加,从而可能导致QT间期延长、出现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故本药与这些药物禁止联用。3.与环孢菌素合用,可使后者的血药浓度升高,并增加发生肾毒性的危险。4.与苯妥英合用,可使后者的代谢减慢,血药浓度明显升高,同时可使本药的血药浓度降低。5.与口服抗凝药(如华法林、双香豆素或茚满二酮衍生物)合用,可使这些药物的作用增强,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故合用时这些药物剂量宜酌减。6.与多潘立酮合用,可能导致QT间期延长,故两者禁止联用。7.与两性霉素B合用,呈相互拮抗作用。8.与诱导药物(如利福平、利福喷丁、卡马西平、异烟肼、苯妥英)合用,可降低本药的生物利用度,从而降低疗效。9.与制酸药、抗胆碱药、镇静药、组胺H2受体拮抗药、奥美拉唑、硫糖铝合用,可使本药的吸收明显减少,故宜在服用本药后至少2小时方可服用这些药物。10.与双去氧肌酐合用,可影响本药的吸收,因后者所含缓冲剂可使胃肠PH升高,故两者联用需间隔2小时以上。11.与三唑仑和咪达唑仑口服制剂、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药(如辛伐他汀、洛伐他汀)禁止联用。12.与乙醇合用,发生肝毒性的机会增加,故接受长期治疗或有肝病史者应避免饮用含酒精的饮料。 
不良反应 1.常见恶心、呕吐、腹痛,少见腹泻、消化不良。2.可见可逆性血清氨基转移酶(ASTALT)升高、血胆红素升高。极罕见肝毒性,如黄疸、肝炎、肝坏死,包括导致肝移植或致命性的肝衰竭。儿童中亦有肝炎发生。3.常见瘙痒、刺痛,少见皮疹、脱发,极罕见荨麻疹。外用可出现局部皮肤烧灼感、油腻或干燥、接触性皮炎等。4.少见头痛、头晕、畏光、嗜睡,罕见感觉异常,极罕见可逆性颅内压升高(如视神经盘水肿、婴儿囟门突出)。5.少见可逆性男性乳房增大,罕见阳痿,极罕见月经异常、精子减少、血浆睾酮浓度一过性减少。6.罕见血小板减少。7.其他 偶有双硫仑样反应,表现为恶心、头痛、面部潮红、皮疹、外周水肿,数小时内可完全消失;极罕见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外用乳膏还可出现:局部头发纹理异常、油腻或干燥;脂溢性皮炎和有头皮屑的患者可伴有脱发;有报道头发受到化学损害或灰发患者可能出现头发褪色;还有报道可导致卷发永久性消失。 
注意事项 1.本药及其他咪唑类药过敏者、急慢性肝病患者禁用,头皮破损或感染时禁用本药洗剂。2.胃酸缺乏者、酒精中毒者、肝功能受损害者慎用。哮喘患者慎用本药乳膏。儿童、老年患者慎用本药口服制剂。3.妊娠安全性分级为C级,孕妇、哺乳期妇女用药应权衡利弊。 
疗效评价 酮康唑是1981年美国研制的第一个口服氮唑类抗真菌药物。至今发现以下副作用:药物相互作用和吸收问题,如肠道PH升高时吸收差,与食物有关的吸收变化以及在骨髓移植和艾滋病患者中生物利用度小;不能进入脑脊液;尿中浓度很低;没有静注的剂型;肝毒性大,可致肝坏死。酮康唑作为两性霉素B的替代品广泛用于各种非脑模性的、非致命性的真菌感染,目前已被氟康唑和伊曲康唑取代。 
数据更新时间:2025-04-24

妇产科合理用药酮康唑(Ketoconazole)临床用药信息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