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大类 | 妇产科合理用药 |
---|---|
药物小类 | 妇产科性传播疾病合理用药 |
药物名称 | 阿昔洛韦 |
英文名 | Aciclovir |
适应症 |
①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口服用于生殖器疱疹病毒感染初发和复发病例;对反复发作病例可用作预防。静脉制剂用于免疫缺陷者初发和复发性皮肤黏膜HSV感染的治疗以及反复发作病例的预防;也用于单纯疱疹性脑炎的治疗。外用可用于HSV引起的皮肤和黏膜感染。 ②带状疱疹病毒(HZV)感染:口服用于免疫功能正常者带状疱疹和免疫缺陷者轻症病例的治疗。静脉制剂用于免疫缺陷者严重带状疱疹或免疫功能正常者弥散型带状疱疹的治疗。外用可用于HZV引起的皮肤和黏膜感染。 |
用法用量 |
口服给药:①急性带状疱疹:片剂、分散片、咀嚼片:一次200~800mg,每4小时1次,一日5次,连用7~10日。缓释片:一次1600mg,每8小时1次,连用10日。②生殖器疱疹:初发:片剂、分散片、咀嚼片:一次200mg,每4小时1次,一日5次,连用10日。缓释片、缓释胶囊:一次400mg,每8小时1次,连用10日。慢性复发:片剂、分散片、咀嚼片:一次200~400mg,一日2次,持续治疗4~6个月或12个月,然后进行再评价。根据再评价结果,选择一次200mg,一日3次,或一次200mg,一日5次的治疗方案。在症状初期,可及时给予问歇性治疗:一次200mg,每4小时1次,一日5次,连用5日以上。缓释片、缓释胶囊:一次200~400mg,一日3次,持续治疗6~12个月,然后进行再评价。根据再评价结果,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案。 静脉滴注:最大剂量为30mg/kg。①重症生殖器疱疹初治:一次5mg/kg,每8小时1次,共5日。②免疫缺陷者皮肤黏膜单纯疱疹或严重带状疱疹:一次5~l0mg/kg,每8小时1次,滴注l小时以上,共7~10日。 老年人剂量:老年人因生理性肾功能减退,用药时需调整剂量和给药间期。 透析时剂量:一次血液透析可使血药浓度降低60%因此血液透析后应补给l次剂量。腹膜透析时无需调整剂量。 |
药理学 |
本药为2′-脱氧鸟苷的无环类似物,系化学合成的核苷酸类抗病毒药,在组织培养中对HSV具有高度的选择性抑制作用。本药进入被HSV感染的细胞后,与病毒编码的特异性胸苷激酶结合,迅速转化为阿昔洛韦单磷酸,再通过细胞鸟苷激酶的作用转化为阿昔洛韦二磷酸,又经其他细胞酶转化为阿昔洛韦三磷酸而与鸟苷三磷酸竞争,干扰HSV的DNA聚合酶,从而抑制病毒DNA的合成。本药还可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与增长的DNA链结合,引起DNA链的延伸中断。由于对病毒的特殊亲和力,本药对宿主细胞毒性低。此外,本药不仅有高度抗病毒特性和低毒性,还具有良好的眼内穿透性。 本药对HSV I型的活性比阿糖腺苷、阿糖胞苷强。对HSV Ⅱ型、水痘HZV、EB病毒也有抑制作用,对巨细胞病毒(CMV)活性较差。 |
药动学 |
本药口服吸收差,15%~30%由胃肠道吸收。进食对血药浓度影响不明显。健康成人给予本药5mg/kg和10mg/kg静脉滴注1小时后,平均稳态血药浓度分别为9.8μg/ml和20.7μg/ml;滴注7小时后,谷浓度分别为0.7ug/ml和2.3ug/ml。成人一次口服200mg或400mg,每4小时l次,给药5日,生物利用度为15%~20%。其中服用200mg剂量者,平均血药峰浓度为0.56μg/ml,谷浓度为0.29μg/ml;服用400mg者峰浓度为1.2ug/ml,谷浓度为0.62ug/ml。 本药能广泛分布至各组织与体液中,包括脑、肾、肺、肝、小肠、肌肉、脾、乳汁、子宫、阴道黏膜与分泌物、脑脊液及疱疹液。在肾、肝和小肠中浓度高,脑脊液中浓度约为血药浓度的一半。药物可通过胎盘。血浆蛋白结合率低(9%~33%)。 在肝内代谢。主要由肾排泄。口服时约14%以原形随尿液排泄;注射时45%~79%以原形随尿液排泄。随粪便排泄率低于2%。呼出气体中含微量药物。 主要代谢产物占给药量的9%~14%,其半衰期约为2.5小时。肌酐清除率为50~80ml/min和15~50ml/min时,半衰期分别为3小时和3.5小时。无尿者的半衰期为19.5小时,血液透析时为5.7小时。本药血液透析6小时约清除血中60%的药物。腹膜透析清除量很少。 |
相互作用 |
1.与三氟胸苷、阿糖腺甘、安西他滨、干扰素合用,具有协同作用。 2.与免疫增强剂(如聚肌苷酸-聚肌胞、左旋咪唑)合用治疗病毒性角膜炎时,两者具有协同作用。 3.与糖皮质激素和用于治疗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及带状疱疹时,两者具有协同作用。 4.与更昔洛韦、膦甲酸、酞丁安合用,具有相加作用。 5.与膦甲酸钠合用。能增强本药对HSV感染的抑制作用。 6.与齐多夫定合用,可引起肾毒性,表现为深度昏睡和疲劳。 7.与肾毒性药合用,可加重肾毒性。特别对肾功能不全者更易发生,故本药应避免与肾毒性药联用。 8.与干扰素或甲氨蝶呤(鞘内)合用,可能引起精神异常,应慎用。 9.本药大剂量与哌替啶合用,可发生哌替啶中毒。 10.与丙磺舒合用,因竞争性抑制有机酸分泌,可使本药的排泄减慢,平均半衰期延长,AUC增加,从而导致药物体内蓄积。 |
不良反应 |
1.可出现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溶血症、血红蛋白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红细胞减少、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恶心、呕吐、腹泻、厌食、胃肠道痉挛等。 2.可见头昏、头痛、眩晕、局部麻痹、下肢抽搐、震颤、共济失调、过度兴奋、意识减退、意识模糊、昏迷、幻觉、嗜睡、全身倦怠感、易激惹、谵妄。罕见癫痫。长期用药少见失眠、胆固醇升高、甘油三酯升高。长期用药偶见月经紊乱、肾衰竭、血尿、蛋白尿、尿素氮及血肌酐升高、尿沉渣中有红细胞及黏液状物。注射给药特别是静脉注射时,可见急性肾功能不全、肝炎、黄疸、高胆红素血症,总胆红素轻度升高,血清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乳酸脱氢酶升高、肌痛。少见低血压、心悸、胸闷、呼吸困难。 3,长期用药可出现关节疼痛、荨麻疹、风疹、光敏性皮疹、史-约综合征、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多形性红斑、瘙痒、脱发等。外用多见皮肤轻度疼痛、灼痛、刺痛,还可见皮肤轻度发红或微痒。长期用药少见痤疮。 4.眼:可出现眼部不适、视觉异常等。经眼给药可见滤泡性结膜炎、浅层点状角膜病变、结膜充血、泪点阻塞、眼睑过敏、烧灼感、轻度疼痛等。 5.可出现过敏性反应,如发热、头痛、外周红肿、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6.其他 ①可出现淋巴结病、多汗等。②注射部位可出现局部疼痛、炎症或静脉炎。③免疫缺陷患者用药可出现血栓形成、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尿毒综合征,甚至死亡。④严重免疫功能缺陷者长期或多次应用本药治疗后可能引起HSV和HZV对本药耐药。 |
注意事项 |
1.交叉过敏 对其他鸟嘌呤类抗病毒药(如更昔洛韦、伐昔洛韦、泛昔洛韦等)过敏者,也可能对本药过敏。 2.禁忌证 对本药过敏或有本药过敏史者;对伐昔洛韦过敏者。 3.慎用 对本药不能耐受者;精神异常或对细胞毒性药出现精神反应史者;脱水者;肝、肾功能不全者;65岁以上老人。 4.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用药应权衡利弊。 5.本药静脉制剂呈碱性,不宜与其他药物配伍。 6.坏疽型、大疱型、严重出血型带状疱疹及皮肤有严重继发感染者禁用本药凝胶。 7.生殖器疱疹为性传播疾病,能在无症状时传染,通过无症状的病毒排出。感染患者用药期间,尚无资料证明能防止感染他人。故患者应避免接触患处,并避免性交,以免感染配偶。一旦出现症状或体征,应立即治疗。感染妇女易患宫颈癌,故患者至少应1年检查1次,以尽早发现。 8.口服给药 ①生殖器复发性疱疹感染以口服间歇短程疗法给药有效。②本药的口服剂量与疗程不宜超过推荐标准,生殖器复发性疱疹感染的长程疗法也不宜超过6个月。③口服给药时应让患者补充足量的水,以防止药物在肾小管内沉积。 9.静脉给药 ①本药静脉制剂专供静脉滴注,滴注宜缓慢(至少于1小时内匀速滴注),以免引起肾小管内药物结晶沉积,引起肾功能损害。滴注时勿将药液漏至血管外,以免引起局部皮肤疼痛及静脉炎。②肾功能不全者不宜用本药静脉滴注,因滴速过快可引起肾衰竭③静脉滴注后2小时,尿中药物浓度最高,此时应让患者补充是量的水,以防止药物在肾小管内沉积。④静脉滴注药液配置方法: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使用粉针剂前,需先将500mg加入10ml注射用水中,充分摇匀)。使最后药液浓度不超过7g/L,若浓度太高可引起静脉炎。配好的药液宜于12小时内使用。不宜冷藏。①如发现析出结晶,使用时可采用水浴加热,完全溶解后仍可使用。 |
疗效评价 | ACV既不能根除潜伏病毒感染,也不能影响以后发作的次数和严重性。该药局部治疗的效果比口服差,故不提倡局部用药。ACV可缩短生殖器疱疹病程,加速愈合及缓解症状,长期应用可减少复发,但是长期口服ACV不能清除骶神经节的潜伏病毒,停药后生殖器疱疹仍可复发,对ACV有耐药性的病毒株越来越多,几乎所有耐药性都发生于曾经进行多个病程治疗的免疫受损害者。ACV静脉应用的主要不良反应是由于药物在肾实质内结晶而引起的暂时性肾功能不全。若缓慢给药1小时以上或大量饮水则可避免此不良反应。 |
妇产科合理用药阿昔洛韦(Aciclovir)临床用药信息
扩展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