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大类 | 抗感染疾病合理用药 |
---|---|
药物小类 | 抗生素及其他抗菌合理用药 |
药物名称 | 琥乙红霉素 |
英文名 | Erythromycin Ethylsuccinate |
适应症 | 临床主要用于链球菌引起的扁桃体炎、猩红热、白喉及带菌者的治疗;淋病、李斯特菌病、肺炎链球菌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的治疗。对于军团菌肺炎和支原体肺炎本品可作为首选药。可用于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沙眼衣原体引起的结膜炎、肺炎、泌尿道感染、空肠弯曲菌性肠炎、金黄色葡萄球菌性皮肤感染、风湿热、细菌性心内膜炎、百日咳、梅毒、痤疮、肠道阿米巴病等治疗也有效。 |
用法用量 | 口服:成人每日30mg/kg,分4次服用,或400mg,每6小时1次;儿童每日30mg/kg,分4次服用。 |
药理学 | 在体内水解,释放出红霉素而引起抗菌作用。因无味,且在胃液中稳定,故可制成不同的口服剂型,供成人和儿童应用。 |
药动学 | 红霉素经肠道吸收,口服吸收率为18%~45%,口服0.25g后2~3小时,Cmax为0.3~0.7mg/L,静脉给药可获得较高的血药浓度。血浆蛋白结合率为73%,分布容积约为0.73L/kg。红霉素能广泛分布到各种组织和体液中,维持时间比在血清中长。口服常规计量后,药物在扁桃体、中耳、痰液、胸腹水、前列腺中均能达到有效浓度,胆汁中浓度可为血清浓度的30倍,但难以通过正常的血脑屏障。大部分在体内代谢,有10%~15%原形药物由尿排泄,正常人半衰期为1.5小时,无尿者半衰期为6小时。主要经胆汁排泄,部分在肠道中重吸收,肝功能不全者在应用本品时,峰浓度达到时间较肝功能正常者早,药物排泄则较慢。 |
相互作用 |
1.可抑制卡马西平的代谢,导致毒性反应。 2.对氯霉素和林可霉素有拮抗作用。 3.当需要快速杀菌如治疗脑膜炎时,不宜与青霉素通用。 4.可干扰性激素类药物的肝肠循环,与口服避孕药合用可使之降低效果。 5.常服华法林者应用本品可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增加出血危险性。 6.除二羟丙茶碱外,本品与黄嘌呤类药物同用,可使氨茶碱的肝消除减少,导致血药浓度升高和(或)毒性反应增加。 |
不良反应 | 胃肠道反应较红霉素轻,对肝脏的毒性虽较依托红霉素为低,但由于体内红霉素是经肝代谢和排泄的,故肝功能不全者仍应慎用。 |
疗效评价 | 国内对153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应用本品,成人1次300mg,儿童1次12.5mg/kg,一日3~4次,疗程长者为9天,短者2天。经治疗后痊愈1388例,有效96例,总有效率97%,另一报道,对2070例呼吸系统感染患者应用本品,成人1次500mg,一日3次,儿童30~50mg/(kg·d),分3~4次给予,结果对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扩张症及支气管肺炎的有效率分别为97%、91.5%和92.9%。 |
抗感染疾病合理用药琥乙红霉素(Erythromycin Ethylsuccinate)临床用药信息
扩展信息